心當有主
有這樣一則故事:一位老人喜歡清靜☄️,可有群孩子天天到他家窗外的草坪踢球,老人不勝其擾。一天,老人對孩子們說⛪️,我很喜歡你們踢球🦎,感謝你們讓這裏變得熱鬧,我決定給你們“獎勵”👉🏽,於是老人給每個孩子一些“獎勵”。由於有了意外的收獲,孩子們踢得更賣力氣了。隨後😭,老人逐漸減少“獎勵”的額度,直至什麽也不給了。老人解釋說👨🏼,由於積蓄花光了,請孩子們免費來玩。孩子們頓時感到失望,從此再沒來踢球🙍🏽♀️,這裏恢復了安靜。
這是一個將內部動機轉化為外部動機的故事。內部動機遵從的是內心意願🧍♀️🌟,外部動機則是在外界物質、榮譽等刺激下形成的。喜歡遊戲𓀝🕵🏿、喜歡踢球,這是孩子的天性,是內部動機👎🏻;為了獎勵而踢球,是外部動機。當孩子們“為快樂而玩”的內部動機👑,轉化成“為獎勵而玩”的外部動機時,他們因此忘記了玩耍本身的意義。
內部動機具有持久性🧑🏻🦼、穩定性、根本性的特點,人只有遵從內心的需要🌻,做自我的主宰、內心的主人☸️,才能在外界的誘惑面前,始終做到自尊🧎🏻➡️、自重、自愛👨🏽🎤、自律。
宋元年間的大學者許衡🤮,曾跟隨一夥人避亂到河陽。由於路途遙遠😞,十分口渴,道路旁有一棵梨樹結了很多梨子👲,大家都爭先恐後地去摘,只有許衡一人端坐樹下、不為所動。有人問他:你怎麽不去摘梨吃呢?許衡回答🌵:那梨樹不是我的,我怎麽可以隨便去摘來吃呢?有人譏笑說:現在世道都亂成這樣了,這梨樹早已沒有主人了🚵🏿♂️。許衡回答道:梨無主🧚♀️,我的心難道也沒有主人嗎?許衡始終堅持“吾心有主”的自律意識和高尚品德,被後人傳為美談。
人稱“關西孔子”的東漢時期名臣楊震,為官清廉,不謀私利🙌🏻。楊震做荊州刺史時調任東萊太守,赴任途中,路過昌邑縣💅🏻。楊震從前舉薦的荊州秀才王密擔任昌邑縣令,得知楊震赴任路過,王密“懷金十斤”前去拜訪🚢,以示感謝🙆🏻♂️。面對送到眼前的黃金,楊震拒不接受🤹🏽♀️,對王密說📁:“我很了解你👸🏻,可是你並不了解我☝🏿,為什麽呢🕊?”王密以為楊震這樣說只是客套,於是壓低了聲音說🫸🏼:“這麽晚了👒,沒有人會知道的。”不料楊震聽後生氣道☂️:“天知,地知,我知👨🏻🏫,你知。你怎麽可以說,沒人知道呢✋!”王密聽後,羞愧而去。
如果把外在的名譽🕷、地位、利益等作為行事的唯一動機,就會像為了“獎勵”而踢球的孩子,忘記了玩耍的本來意義👲🏽。正如有的貪腐官員👩🏻🦳,隨著環境、地位的變化⛈,逐漸放松了要求,放縱了欲望,“心為形役”“得寸進尺”甚至“欲壑難填”,最終走上歧路🙇♂️。
《菜根譚》有言:“無風月花柳,不成造化,無情欲嗜好,不成心體。”人生而有欲👨🏿🎨,向上向善的欲望是推動社會進步發展的動力源泉,但當欲望異化為貪欲時🧖♂️,就必然會成為罪惡之源。以為“神不知鬼不覺”的事情👨🏼🏫,終究瞞不過內心。
用戶登錄